永于楚南为乐土,自孙刘瓜分,界以湘水,始疲奔命。至窃據于马氏,残破于李唐,赘疣于宋元之际,而民岌岌不聊生矣。明并永道为一,楚粤之交遂成沃壤。
国朝因之,摩以政令,渐被浸广矣。予订新志,考证前史,列为郡邑沿革表,即分合变置之故,而世运之升降、人事之盛衰了然矣!后之君子以览观焉。
赞曰:“在昔盛王,楚实要荒。自经割據,离合靡尝。朝刘暮孙,左殷右唐。宋元递革,化成于明。国朝混一,奠此金汤。俯仰今古,帝方可忘。”
形势
在德不在险,诚哉是言也。然恃吾德而弃险,可以为国乎?子舆氏曰:“天时不如地利。”[1]坎之彖曰:“地险,山川、丘陵也。”《春秋传》亦曰:“表裏山河之无害,乃知山川扼塞,關擊诚匪尠[2]也。” 古人创建都邑,务依乎山川然哉!公刘之诗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而衞文之,城楚丘也。”亦曰:“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永负九疑而带潇湘,楚粤之交,形胜固其所也,可无志乎!
按:永踞水陆之衝,居楚粤之要,遥控百粤,横接五岭,衡岳镇其后,九疑峙其前,潇水南来,湘江西会,此形胜大都也。乃若群山秀杰,众水清驶,昔贤品第,纸不胜录。
若零陵则为九疑之零,翠霭遥临,钟奇毓粹。北为祁阳,则祁山祁水,环拱献秀,邑实当之。西为东安,则文璧清溪,著奇南服。南为道州,潇水所自出,夹两山而流,逶迤百里,陆瞰不测之渊,水多错陈之石,合郡金汤,良在于兹。若宁远则九疑三江,永明则都庞瀑带,江华则白芒沱洑[4]。并称壮丽奇险,而永岿然居乎其中,雄据州邑之胜。故以之用兵,则易守而难攻,以之生聚,则种植樵渔,无所不宜。至于相阴阳,揣刚柔,度燥湿,因土兴利,依险设防,是在守土者因时变通矣。
赞曰:榛莽天辟,奠此南荒。周遭崖岭,襟带潇湘。远控百粤,天府称强。韫奇毓秀[5],骏發尔祥。
疆 域
国有四维,所以闲民也;郡有四境,所以限民也。永州东抵常宁,西通全桂,南距平乐,北连宝庆,幅员不为狭矣。可无画域以明封疆之界,道里以表远近之至乎!
封疆有界,凡界以内者,一民其所有,尺土其所守也。道里远近有至,则征發期会有程,邮亭斥堠有饬也。若夫何以有其民,使日庶何以守厥土,使日關何以征發期会,毕至而民不烦,何以邮亭斥堠饬传而宾如归,此则司牧者之事也。不具论论其界至以明封疆之域,以稽道里远近之程,盖其东延而南袤者,环山带水不啻千里,是亦古之所谓都会也,是亦足以为治也已,夫岂犹小之乎为见也與!
永州府
袤五百九十里,广三百四十里。东至衡州府界二百里,西至广西桂林府全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界四百二十里,北至宝庆府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
自治至本省湖广武昌府一千八百里。
自治至江南省水路三千四百二十五里。
自治至京师水路六千八百八十里。
零陵县 附郭
袤一百三十五里,广二百七十里。东至宁远县石流铺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广全州黄沙河界九十里,南至道州单江界八十里,北至祁阳县王公岭界六十里。
祁阳县
袤一百三十五里,广一百九十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界一百里,西至东安县界九十里,南至零陵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衡州府衡阳县界一百里。
东安县
袤二百里,广八十五里。东至零陵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武冈州新宁界三十五里,南至广西全州界二十里,北至宝庆府邵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道州
袤一百五十里,广一百一十里。东至宁远县界五十里,西至永明县界六十里,南至江华县界六十里,北至零陵县界九十里。
宁远县
袤一百九十里,广二百六十里。东至衡州府蓝山县界四十里,西至道州界二十八里,南至本县九疑山界六十里,北至本县上流山界一百三十里。
永明县
袤八十里,广一百一十一里。东至道州界三十里,西至广西平乐府恭城县界八十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富川县界四十里,北至本县三峰岭界四十里。
江华县
袤二百三十里,广二百八里。东至广东连州界二百四十五里,西至永明县界二十五里,南至广西平乐府贺县界一百零五里,北至道州界三十五里。
新田县
袤七十五里,广六十里。东至桃岭脚嘉禾县界四十里,西至永同岭宁远县界二十里,南至梅堆宁远县界五十里,北至小源杨柳塘桂阳州界二十里。
[1] “天时不如地利”一语在《孟子》、《荀子》、《尉缭子》以及《孙膑兵法》中均有引述。天时:指时机、气候,地利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
[2] 尠(xiān):即“鲜”的繁体,指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
[4] 洑(fú):漩涡。
[5] 韫(yùn):蕴藏,包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