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原名陈庶康, 化名王庸。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活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陈赓(1903—1961)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的铁路局当办事员,参加爱国运动,得到共产党人何叔衡、郭亮等的帮助,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斗。1925年10月,在第二次东征时,在华阳附近战斗失利,叛军追了过来。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心慌腿软,怕被叛军俘虏,拔枪企图自杀。陈赓不顾个人安危,连背带拖,将蒋救了出来。
1926年秋,被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初回国。8月参加南昌起义,到贺龙部队任营长。失败后,由香港转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报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团长、师长。1932年因负重伤秘密到上海就医,曾向鲁迅详细介绍鄂豫皖红军的斗争事迹。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的蒋介石亲自用高官厚禄进行劝降。陈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经中共和宋庆龄等营救,脱险后到中央苏区,任彭(彭湃)杨(杨殷)步兵学校校长。
长征中任干部团团长,曾率干部团一部强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军得以顺利渡过金沙江。到陕北后任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斗。1937年2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第一队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率部开赴太行山区,参与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的指挥,随后又转战于鲁西北、冀南、豫北。1938年11月聊城失陷后,于12月14日率部到达鲁西,在鲁西各县展开了抗日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与投降活动的工作,转战在冠县、馆陶、聊城、茌平、博平、高唐等地。同月24日,在东目寨消灭了投靠国民党顽固派的原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民军一路王来贤部2000余人。 1939年1月10日率部夜袭高唐县城,毙伤日伪军20余人,消灭了高唐城南伪军,摧垮了乡政府。2月10日又指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和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各一部,在山东省丘县香城固(今属河北)伏击,全歼日军一个机械化加强中队,毙大队长以下官兵200余人,俘敌10余名,烧毁敌人汽车8辆,缴获炮3门, 创造了平原反“扫荡”作战的模范战例。当月撤回太行山休整。他在鲁西北短短2个月的活动,为恢复发展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1940年任太岳军区司令员,次年任太岳纵队司令员,参与领导创建晋冀豫根据地。1943年1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太岳纵队(后来改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参加上党战役。 1946年初,他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临汾、太原三人小组,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和监督双方执行停战协议。1946年7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率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转战晋南,连续进行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战役,歼灭国民党军3万人,其中包括号称“天下第一师”的胡宗南的整编第一旅。随后他率部西进,于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吕梁、汾(阳)孝(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万余人。1947年4月指挥晋南攻势,歼敌15000人。8月与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部,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配合刘(刘伯承)邓(邓小平)和陈(陈毅)粟(粟裕)野战军,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进攻。在淮海战役中,率第四纵队协同兄弟部队在徐州西南切断津浦铁路,参加围歼黄维兵团。
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横渡长江,解放南昌。执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进军广东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协同兄弟部队进行粤桂边战役,歼敌4万余人。1950年初,指挥所部经14昼夜强行军,直抵云南边境,歼灭企图逃往国外的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50年2月进驻昆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云南军区司令员。1950年7月应邀至越南,帮助越南军民进行抗法战争,取得边界战役的胜利。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三兵团司令员、政委。1952年6月回国,筹办并任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培养国防科技人才。1954年 10月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8年9月兼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9 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病逝。
在我军将领中,陈赓是传奇色彩最多的一位。这同他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陈赓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也是颇有传奇色彩。1925年黄埔军校学生东征,陈赓救了蒋介石一命。但很快国共之间反目成仇。1933年,陈赓被捕,蒋介石感激陈赓救命之恩,也不想把这个难得之才放走,便亲自会见陈赓,以感化他。但蒋没想到,初次会见,他就碰了一鼻子灰。双方见面后,陈赓怒目而视,蒋介石也好长时间不语,过了一会儿才开腔:"陈赓,你瘦多了。"陈赓冷笑着说:"瘦吾身而肥天下,这是校长你教导我们的呀。我看校长也瘦多了,身为一党一国领袖,你瘦了,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呀?"然后双方又是长时间不语。过了好半天,蒋介石劝道:"你写个声明,认个错,我会给一条很好的出路。“陈赓接过纸,大笔疾书,蒋还以为他真要认错。等拿过纸来一看,鼻子都气歪了。满纸都是"打倒蒋介石”,"独裁不得人心"一类话。蒋介石再有耐性,这时也忍不住骂了起来:"娘希匹,你中毒太深了,死路一条,死路一条!"后来每当有人问起这段住事,陈赓总是说:“早知道他那么反动,就把他扔到沟里去了。”
提起陈赓的第一次婚恋,更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1926年,党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陈赓遇见曾有一面之缘,并对之早生爱慕之心的王根英。陈赓便决定利用这次会议向王根英求爱。一天,陈赓瞅准机会,坐在王根英附近,掏出纸笔,端端正正地写了一行字:"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然后他让身边同志传给王根英。谁知王根英对这种求爱方式不仅没有好感,反而嗤之以鼻。她噘起嘴,向纸条背面轻轻啐了一点口水,转身把纸条贴在墙上。陈赓一看,并没有觉得脸上无光,反面更加喜欢这位泼辣爽气的姑娘。他马上写好第二张纸条。王根英只看了一眼,便又把纸条贴到了墙上。陈赓一看更来劲了,便又写了第三张纸条。姑娘连看都没看,就把纸条贴上去了。会议休息,大家都注意到了墙上的纸条。有人跟陈赓开玩笑:“她这样处理情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我看总不是反对。她恐怕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陈赓正向她求婚呢!"陈赓感觉倒很良好。"你别太自信,我为什么嫁给你?"王根英绷着脸问道。"因为我爱你嘛!再说,我们郎才女貌,志同道合!"这下连王根英都忍不住笑了,脸红红地回敬了一句:"脸皮真厚!"之后不久两人便开始谈起恋爱,直至结为伉俪。
我军将领中,有许多出身贫寒。在战场上,他们奋不顾身,忘死拼杀,脾气也很暴躁。徐海东就是其中著名一个,他有一个外号:“徐老虎”。30年代,徐海东曾当过陈赓的师长。徐海东每次指挥战斗,总是冲锋号一响便第一个冲向敌阵,同志们都劝他,他就说:那子弹都是吃素的,我徐海东命大。陈赓便把徐海东叫来,以少有的严肃语气对他说:"躺在地上的烈士有多少,他们要是听见你这话,不寒心才怪。你固然忠勇可嘉,可是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让我很伤心。"徐海东当时愣住了,当晚部队集合,徐海东向战士们说:"关于怕死不怕死,我徐海东说过不负责任的话,师长批评了我,我从心里认错。"许多年后,陈赓对别人说:“乖乖,这一辈子挺光荣的一件事,就是当了几天徐海东的领导,他是著名的’徐老虎’,我当他领导,他没咬我,却帮我打了许多硬仗。老虎呀老虎,真厉害呀。”
不过天不怕、地不怕的陈赓也有害怕的事,那就是不敢同小孩子开玩笑。长征路上,队伍已经过了草地。一天陈赓感到疲倦,便掉在队伍后面,拉着一匹瘦马,慢慢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红军,冬天里,他有两片又干又薄的嘴唇,黄黄的小脸,只穿着一双破不烂看的草鞋,脸冻得又红又青。陈赓把马拉到他身边:"小鬼,上马骑一会儿。"那小战士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笑着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赶快骑上吧。"陈赓用命令的语气说:“上去,骑一段再说吧!”“那我就和你的马一起比赛吧。” 小战士腰一挺,作出准备跑的姿势。“那咱们一起走吧。”"你先走吧,我还等我的同伴呢。"陈赓万般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战士:"你把它吃了。"小战士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鼓鼓的,比你的还多。"陈赓只好上马独自走。不知为什么,他此时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他脑子里闪现出那些曾经在上海滩、广州沿街、香港码头同他打过交道的孩子的身影,突然大喊一声:"不好,我上当了。"转过马头,奔向原路。等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小战士已经死了。那口袋里只不过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着几道白白的牙印。
陈赓的幽默不仅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在死亡笼罩着的战场上,他都不忘幽默一把。1927年南昌起义后,队伍南撤。陈赓被分在前卫部队,在与敌人的一场恶战中,他左膝盖受重伤,脚腕骨也被打断,不能动弹,敌人进行搜索时,他急中生智,脱去外衣,滚到附近一条田沟里,弄得满身血污。敌人走到他身边,见他闭皮屏息,纹丝不动,以为他是死人,踢了一脚就走了。
不过真要论起作战指挥,连外国人都要害怕。1950年初,中央派陈赓到越南援助胡志明抗击法国。陈赓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准备,在东溪打了一个大胜仗,并迅速对敌发动全面进攻,歼灭法军九个营。等战役结束,驻越的法军最高长官惊呼:"上帝啊!陈赓插手指挥了,怪不得越南军队一夜之间变得像个军队了。”
陈赓,黄埔第一期学员,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在华阳战役失败后,力谏蒋介石突围,夜行一百六十里,背着蒋介石冲出敌人封锁。老蒋在退居台湾时说陈赓是个害群之马啊,五个胡宗南也不抵一个陈赓啊。还是蒋经国问的好,为何陈赓如此和您具有渊源的学生,却没有跟从您呢?老蒋也不禁自问,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也许蒋介石从来没有想通过,或许他知道为什么却不愿意承认是为什么。陈赓说,天下人饥,我以个人温饱为耻。他胸怀天下人,这就是为什么。蒋介石是一代枭雄,却不是人民的好主人。
他器重陈赓,他感激陈赓的救命之恩,他甚至偏爱陈赓,他一心想得到陈赓,只是,他不了解陈赓。他对陈赓说,入了共产党是不要紧的,你这个年纪做的事情是不算数的,只要你跟着我就行了;陈赓南昌被抓时,他亲自去看望陈赓,并且向身边的人说,只要陈赓跟着我就行了,我不要他为我提供什么共产党的情报;就是他亲自劝降不成,他也没有完全死心,他希望胡宗南他们可以用同窗之谊来感化陈赓。
蒋介石以为陈赓如此执拗只是因为他的性格,他没有想到这是陈赓的信仰。他也许早该料到陈赓不会投降,可是,也许是人的本性,都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致使他总是有一点点细若游丝的希望。
到台湾后,他才绝望了,所以他要说陈赓是害群之马。他说他在南昌放过了陈赓很后悔。不可否认,虽然共产党展开了营救工作,国母大人宋庆龄也找过蒋介石,可是如果不是蒋介石念陈赓的救命之恩,示意手下看的松些,恐怕并不能轻易的营救成功。所以,蒋中正也是有情义的。
如果陈赓跟了蒋介石,定仍是一员虎将,但是老蒋却不可能改变失败的命运,也许内战还得打的时间久一些;如果胡宗南,黄维,宋希廉,李铁军,丘行厢他们跟随了共产党,人民会更加胜利,内战便不用打了这么久。个人对历史只是加速或延缓,却不能改变它的规律。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同窗之谊是割舍不断的,是一辈子都会缠绕在身上的,像亲人兄弟般。陈赓和他的黄埔同学,各为其主。我原以为他们会彼此仇恨,心中再无半点怜惜顾盼之情。但是,我错了。陈赓南昌被抓时,熊受春,黄维,胡宗南,宋希廉,胡琏他们联名上书,希望蒋介石可以放了陈赓。
战役中,陈赓给熊受春写信,希望他能投降,熊sir本来是准备投降的,但是,后来他决定了不降。当熊战死后,满脸的炮灰,陈赓帮他合上了不得瞑目的双眼,令人把他掩埋起来,并且立一个碑,好让他的家人找到他。看到自己同学的逝去,心中定不会好受,可是,能有什么办法,罪不在他,也不在我,将无奈之情,悲怜之情一起掩埋吧。
在五九年国民党第一批战犯被特赦后,陈赓会见了他的这些老同学。其中,有个人说,如果我们能够迟出生几年,没有了战争,我们也许都是做学问的,而这些恩怨就不会有了。
至此,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用炮火互相轰击,却不能绝决了同窗的情感。只愿再也没有战争,同窗的情感也不用如此唏嘘坎坷。
陈赓对王根英一见钟情。他真诚的追求她,她不可抵制的爱上他了。我想,没有哪个女人可以拒绝这样的好同志,他是一个英雄,比许文强更有胆略的英雄,虽然没有孙悟空的盖世神力,他却有更为崇高的理想和智慧。他辗转在花红酒绿的上海滩,却不为酒色所动。
英雄携美人。
傅涯也很美。王根英美的单纯,温柔而执着;傅涯美的动人,晶莹而剔透。她们都是真心的爱着陈将军的。陈将军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该有所安慰了。
陈赓有个儿子叫九斤半。
九斤半是个小红军,他也是一个苦孩子。一门心思的跟着红军,在长征的路上,将自己的粮食分给伤员吃,自己却在粮袋里装了一根骨头,饿的实在顶不住了,就在上边咬几口。最后,这么勇敢的小战士还是被饥饿夺取了生命。陈赓一直没有忘记他。解放后,在全家人的团圆饭上,还为九斤半留了位置。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个月后,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殊不知,创造这一“奇迹”的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当年耗费了多少心血!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向著名专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单,想方设法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去请周总理批示。但总理日理万机,很 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总理家里去“堵”。一天早晨,他来到国务院西华厅。这天总理要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已坐满了人。陈赓一看不便闯进去, 就等在门外。恰好此时他看见总理要上洗手间,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怎么到了这儿?”“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 ,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你等一下不行吗?”“等一下你就走了,还是现在就批吧!”陈赓抓得紧,总理全力支持,几个月内,便从华东、中 南、西南、京津地区抽调来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专家。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为“建楼”陈赓心急火燎,经常深入基建工地,遇有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代留下的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 0万平方米36幢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办学中,陈赓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称为支撑学院的两根柱子之一(另一根柱子是从部队抽调来的军队干部),有关业务方面的领导都要安 排专家、教授担任,在生活上,则尽可能给专家、教授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住小平房,而把学院一幢最好的楼房作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为他们专建饭厅,请来 厨师为他们做饭。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学等问题。
对陈赓的作法,当时有个别老干部不理解,发牢骚说:“我们是从机关枪底下爬出来的。他们舒舒服服念了几年书,为什么就捧得那么高?”对这种议论, 陈赓给予了严厉批评:“你们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们十年寒窗苦熬出来,也不容易呀。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 ,你们有吗?你们是老共产党员,调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来发扬光荣传统、来带作风的,不是来比照顾的!”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
1954年,“哈军工”刚刚初具规模,陈赓的心绞痛即已频繁发作。此后,医 生一再叮嘱他少活动、多休息,可他却不停地操劳奔波。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
1957年12 月19日。陈赓访苏回国不久,突然心肌梗塞发作。一个闲不住的人 不得不在北京医院卧床3个月。出院后,全休疗养了一段,陈赓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他天天找医生,要求准许他上班。医生无奈,经报告中央批准,同意 他每天用一点时间去上班试试。陈赓答应得很好:“我一定遵守医生的嘱咐!” 可是,他一工作起来,依然还是那个“工作狂”,医生的话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一次,有个国防科研项目要在离京20多公里的郊区试车。当时,陈赓任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试验项目与他分管的工作相关。他知道后非要去参加 不可。这天一早,陈赓的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要傅涯劝阻陈赓别到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试完车回家,一 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你汇报吧,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 胸口常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一大片。
1960年冬,半年前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关的陈赓 感到这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他的病情越来越重,胸部疼痛日胜一日。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愈发抓紧时间,想为党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亲手创 办的“哈军工”,提笔给院党委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然而,“哈军工”的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3个月后(1961年3月16日),他们听到自己前任院长与世长辞的噩耗,无不悲 痛欲绝!
就在陈赓逝世前一天,他还在构思着他的《作战经验总结》,看材料、写提纲,要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但他只写完了《序言 》部分,大面积心肌梗塞第3次发作了……